北京大学中文系葛晓音教授
摘 要:历代诗论一致认为贾岛五律“清僻”,这与韩、孟评贾诗之“狂怪”相差甚远。“狂怪”诗风主要见于贾岛早期五古,数量虽不多,但诗中通过组合性状、体量相差悬殊的意象以求奇的思路,与其五律打破意象组合和构句常见规律而入僻的思路实有相通之处。五古和五律两种体式对构句语序的不同要求,是贾岛奇思的表现形态前后迥然有别的内在原因。因此,贾岛五律之所以多用独特的视角表现其心目中荒凉冷僻的世间相,不仅出自其爱好澹冷幽静的释子心理,也与其早年接受孟郊五古体式和思路的影响有关。关键词 :贾岛;古律之分;奇思入僻;意象组合;构句语序贾岛历来被归入韩愈奇险诗派,但历代诗论对他的评价主要是五律的“清深闲淡”以及“清僻”“幽奇”,极少论及其五古。今人的研究大体也都集中于贾诗的幽清平淡,认为贾岛风格不是怪僻,与韩愈明显不同。其实贾岛的五古大约五十多首,虽然占其诗歌总数仅八分之一,却对于观察其诗风与韩、孟诗派的关系很有意义。而且韩愈和孟郊都有诗评论贾岛,称其是敢于大胆“怪变”的“狂痴”,这种诗学追求显然近于韩、孟一派。那么为什么韩、孟与晚唐以后论者对贾岛的评价相差如此之远?为什么贾岛的诗风会从狂怪变为清僻?目前的贾岛研究尚未充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试从其求奇的思路在古、律之中的差异和联系来探索这一现象。一、从历代诗评看贾岛的“奇”与“僻”
在今存关于贾岛的历代诗评中,韩愈和孟郊的评论时间最早。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一诗,注家均系于元和六年(811),并一致同意这是韩愈和贾岛初次相识的时间。头年贾岛从范阳携其所业,先至长安见张籍,次年到洛阳见韩愈,后随韩愈到长安,不久告归范阳。韩愈在阅读了贾岛所业之诗以后,以此诗赠别。诗题称贾岛为“无本师”,则此时贾岛尚未还俗。韩愈评论的贾诗,应是贾岛之前所携,以及随韩愈同游时所作。据学者考证,孟郊《戏赠无本》二首,也作于元和六年冬送别贾岛归范阳时,其二“朔雪凝别句,朔风飘征魂”可证。因此韩、孟这三首诗所评的应是本年及之前贾岛的诗作。今存《贾岛集》按诗体分卷,从集中所收五古来看,作年大多不能确定,仅可以考出作于元和六年或七年的大约有十首左右。但是从贾岛其他古诗的内容及其当时效仿孟郊的自述来看,大致可以判断他早期创作以五古为主。要了解他这一时期诗风的倾向,韩愈和孟郊的评价就特别值得重视。先看韩愈的评论:“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窞。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颔。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噉。夫岂能必然,固已谢黯黮。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诗里先称赞贾岛对于作文颇有胆力,虽指示其难处,仍能勇往直前。既敢用手揽蛟龙的角牙,又敢下窥囚禁众鬼的黑坑。可以直视太阳的强光连头都不低,又向往像鲸跃鹏飞,快意大啖。韩愈用以上比喻称赞无本作诗的大胆,也令人从其取象揣测贾岛学诗之初必定是追求狂怪奇险的风格。而从“夫岂能必然”来看,贾岛其实还没有达到他追求的境界,但韩愈还是肯定他的创作已经脱离了暗昧不明的状态。所以接着说他写出的诗满篇狂词,滂沛紛葩,阳舒阴惨,低昂变化。在穷极变怪之后,往往归于平淡。“往往造平淡”句可以视为韩愈对贾岛的指点,也可以视为贾岛某些诗的风格,因后两句以蜂蝉、锦缬、绿池、菡萏等意象为比,前代注家认为包含了“鲍照尝评颜延年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谢灵运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两种含义。末二句以荒榛中见芝英、丛苇中出孤翮比喻其平常诗篇中时有佳作出现,又可想见贾岛此时的创作还不很成熟。由此看来韩愈对贾岛既充分鼓励其想象的大胆,又对其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但并未提及贾岛有“僻”的特点。显然在他看来,贾岛的“狂词”主要是体现为“怪变”。
孟郊的《戏赠无本二首》其一主要是写无本在长安秋寒中学诗的艰窘,其中也兼带出贾岛的诗风:“瘦僧卧冰凌,嘲咏含金痍。金痍非战痕,峭病方在兹。”“可惜李杜死,不见此狂痴。”既写贾岛本人的消瘦,又说他的嘲咏往往含着金疮,这金疮并非真正的战痕,而是因其诗之峭病所致。最后可惜李杜不见此狂痴,可见在“痴狂”这一点上,孟郊与韩愈的看法一致。但孟郊还看出了贾岛的“峭”,感觉很敏锐。《说文》谓“斗直曰峭”,原无贬意,但此处又加一“病”字,或谓其嘲咏之思路过于陡直崭绝以致自伤。其二开头先赞美贾岛“燕僧耸听词,袈裟喜翻新”,“耸听”正与“峭”有关,说明贾岛诗常有奇危翻新之语耸人听闻。接着孟郊道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文章杳无底,㔉掘谁能根?梦灵仿佛到,对我方与论。拾月鲸口边,何人免为吞?燕僧摆造化,万有随手奔”,指出文章之奥妙深广无底,胜过天之高,海之广,无人能探到根源。所以,勉励贾岛到鲸鱼口边去拾海月,大胆摆弄造化,使万象随时奔走于他的笔下。孟郊在《赠郑夫子鲂》中也提到,“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认为天地进入诗人胸臆后,吁嗟之间可生风雷。文章能得其中的精微,万象都可由我心裁。只有圣贤之心,才能具备熔冶造化的气魄。并勉励郑鲂去探求诗歌的骊珠。由此可理解他说“燕僧摆造化”,正是鼓励贾岛自由地驱遣万象,与韩愈的意思相同。从以上韩、孟对贾岛的评论可以看出,二人着重指出了贾岛作诗敢于大胆想象以及奇峭险怪的诗风,并没有批评其“僻”的意思。与贾岛交往甚密的姚合,也说他“狂发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吟寒应齿落,才峭自名垂”,仅指出其“狂”“寒”的特色,而“峭”字主要是指其才能突出,与孟郊所说“峭病”尚有差异。稍晚的薛能则看法已有变化,称贾岛“左迁今已矣,清绝更无之”。为贾岛作墓志铭的苏绛,说得比薛能更具体:“妙之尤者,属思五言,孤绝之句,记在人口。”“所著文篇,不以新句绮靡为意,澹然蹑陶谢之踪。片云獨鹤,高步尘表。”可见他们所说的“清绝”或“孤绝”,主要是指贾岛步随陶谢、抒写高蹈之意的五律。而僧可止称贾岛“诗僻降今古”,贯休称贾岛“冷格俱无敌”,则纯以冷僻来概括贾岛的诗风了。所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索性将贾岛“入僻”说成是对元白的“变格”。于是,在韩、孟眼里“奸穷怪变”的贾岛,至唐末已完全变成一个以清绝入僻著称的诗人。从中唐到唐末,时人对贾岛的评价之所以会发生由怪入僻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韩、孟的评价是对贾岛早期诗作而言,而晚唐至唐末人的评价则主要是就贾岛一生大部分作品的总体印象而言。同时也与诗体的差异有关,尽管贾岛后期也时有五古,但与五律相比,数量太少。而早期贾岛创作五古的比例显然要高于后期,只是随着孟郊、韩愈先后谢世,其五律创作愈益增多,诗风也自然变化。因而,韩、孟和晚唐人对贾岛的不同评价只是反映了贾岛诗风的两面以及时人对其前后期变化的取向,彼此并不矛盾。宋代以后,对于贾岛的评价便几乎是一面倒地偏向于清澹奇僻了。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说“欲清深闲淡,当看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将贾岛归入了王、孟、韦、柳这一系列以清淡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又引张文潜语曰:“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然及其至也,清绝高远,殆非常人可到。”大致沿袭了薛能的说法,并指出这是贾岛的至境。魏庆之《诗人玉屑》则引《冷斋鲁訔序》说:少陵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1也转引了这段话。元人诗论与宋人意见大致相同,如方回称“贾岛幽微”,辛文房称“岛难吟,有清冽之风”。明人则对贾岛的“清澹”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如李东阳说“若贾浪仙之山林,则野矣”,认为贾岛的“清”是因为多做山林诗,但又失于野。杨慎在论“晚唐两诗派”,“一派学贾岛”时,指出“其诗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五言律起结皆平平,前联俗语十字一串带过,后联谓之‘颈联’,极其用工。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也。余尝笑之,彼之视诗道也狭矣”。可见晚唐人学贾岛之清澹奇僻,都是五言律,其诗料只在眼前之景中搜寻,完全没有韩、孟所称道的“勇往无不敢”“万有随手奔”,由此反过来也可证韩、孟所评的无本诗,主要是他的五古。胡应麟也是将贾岛列入清澹一派:“曲江之清远,浩然之简淡,苏州之闲婉,浪仙之幽奇。”许学夷说:“岛五言律气味清苦,声韵峭急,在唐体尚为小偏,而句多奇僻,在元和则为大变。”由此可见前人对贾岛诗“清澹奇僻”的印象集中在他描写山林及眼前景的五律。如果说元明人对贾岛的评价较偏重于他的“清”和“幽”,那么清人则较偏重于他的“僻”。如冯班评贾岛《原上秋居》说:“长江诗虽清僻,然句有余韵,所以高也。”贺裳引《升庵诗话》中论杜诗一些“形容尤入僻细”的句子说,“贾五言律亦出自于杜”,“但少陵不专此一体”。沈德潜沿袭《唐摭言》的意见,认为“元和中诗尚轻浅,岛以僻涩矫之”。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则尊贾岛为“清真僻苦主”,颇能反映清人的一般看法。只是各家褒贬不一,如贺裳同时也称赞“阆仙五字诗实为清绝”,李怀民本人也喜效贾岛风味,而吴乔、管世铭、施补华等则评价不高。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书影,中华书局2018年版综上所述,从中唐到清末,对于贾岛的评论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狂怪到清僻的发展过程,而称其狂怪的仅有韩、孟。孟郊和姚合称其“峭”的评价则被延续下来,如李怀民称“阆仙诗无七古,其五古、五七言律以及绝句皆生峭险僻”,薛雪也称“贾岛诗骨清峭”。而韩、孟说贾岛的“怪变”“耸听”以及形容其大胆诗风的种种比喻虽然都可以用“奇”来概括,但与后人所说贾岛“清奇”的内涵和指向其实也有区别。这一现象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狂怪和清僻这两种诗风从表面看来差异如此悬殊,如何会统一在贾岛身上?或者说贾岛的“怪变”又是如何转为“冷僻”的呢?能否找到二者之间转换的内在逻辑?以下试从贾岛五古和五律求奇的思路变化来思考这一问题。二、贾岛五古对孟郊思路的效仿和拓展
韩、孟在评论贾岛的诗中虽然使用了“蛟龙弄角牙”“众鬼囚大幽”“鲸鹏相摩窣”“拾月鲸口边”等比喻来形容他的“怪变”,但是从贾岛今存诗作来看,几乎见不到韩愈、李贺诗中“鲸呿鼇掷”“鬼神仙灵”“蛟龙风雨”这类意象。他的思路固然不乏怪变,却更接近于孟郊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意象的翻新出奇。因而可以推想韩、孟所谓的狂怪并非着眼于意象的虚荒诞幻,而是指贾岛五古想象的大胆和思路的奇特。贾岛在早年寄给孟郊的一首诗里,就明确表示了效仿孟郊的意愿:“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风。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容飘清泠余,自蕴襟抱中。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蒙。我如雪山子,渴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生年面未交,永夕梦辄同,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显然,贾岛作此诗时,尚未与孟郊见面,但已经对孟郊高绝的诗格和清逸的风神十分向往。诗里称孟诗才华流溢,仔细推求则玄妙难学。自己像如来前身雪山童子渴求《雪山偈》那样得到孟郊的诗后,在孤灯前抄录,抄完百首还嫌少。一吟孟郊的诗便激发了狂兴,各种疾病都随之消除,连做梦都与孟郊在一起。因而直接提出要以孟郊为师,履其踪迹,以其为法。但自己学诗犹如饮河啜波,容易饱腹,要攀跻高峰,达到孟郊的险境就难以从心所欲。这里所说的“险”不仅仅是称赞孟诗的高妙,也包括其构思险难的特点。再联系贾岛元和六年回范阳时所作《寄孟协律》中“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歧”来看,贾岛当时学诗的目标就是孟郊复古求险的诗风。贾岛今存五古主题内容与孟郊相同的主要有三类,一是抒发志士怀才不遇、光阴蹉跎的悲伤,如《古意》:“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中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岁月如双轮转动不停,志士如刘琨、祖逖中夜起坐,然而虽有良马之才,却没有知音赏识,只能如和氏那样抱玉痛哭。二是描写自己穷愁潦倒、饥寒交迫的境况,如《朝饥》:“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极力渲染自己穷得朝无炊烟,釜无清水,琴弦冻断,又拙于乞食的窘境。三是赞扬君子的处世和结交之道,如《辩士》以“辩士多毁訾,不闻谈己非”与“善哉君子人,扬光掩瑕玼”对比,指出君子喜褒扬他人和小人喜毁谤他人的差别。《不欺》称君子待人“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的坦诚,赞其与人结交,贵相知心。《寓兴》:“直集道方至,貌殊妒还多。山泉入城池,自然生浑波。今时出古言,在众翻为讹。有琴含正韵,知音者如何?”慨叹坚持直道、爱好古韵者往往为世俗众人所妒忌和非议。这些都是孟郊诗中最常见的内容,尽管贾岛的相关作品远不如孟郊多,但也不难看出,他追慕孟郊的诗风首先是因为支持韩、孟提倡的古道。
▲贾岛(779—843)画像
而在五古的构思和表现方面,贾岛效仿孟郊的痕迹也很明显。首先,他的五古多学孟诗采用排比、对照、顶针、重复用字等句式,力求接近汉魏古诗的风味。例如《延康吟》:“寄居延寿里,为与延康邻。不爱延康里,爱此里中人。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亲。人有不朽语,得之烟山春。”以“延康里”的重复,“不爱”和“爱”的对比,“人”字的顶针以及“人非”的排比,烘托对张籍的钦慕之情。《客喜》:“客喜非实喜,客悲非实悲。”“未归长嗟愁,嗟愁填中怀。”前二句在相同句式和句意中仅变换“喜”字和“悲”字,以突出客子的悲喜实为离乡和归乡。后两句用“嗟愁”双字顶针,强调客愁之深。又如《明月山怀独孤崇鱼琢》前六句:“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在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试望明月人,孟夏树蔽岑。”“明月长在”的两句重复和“在心”“在目”的排比递进,使怀念明月山友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挚。《寄远》中“始知相结密,不及相结疏。疏别恨应少,密离恨难袪”等句综合运用“相结”“恨”的排比句式,“疏”“密”的重复对比,写出对北方友人的思念。此外上文所举《朝饥》前四句“市中”和“井底”的两层排比,也是典型诗例。这类句法又往往和比兴相结合,通过意思的对比使诗人的爱憎好恶进一步强化。如《寓兴》“莫居暗室中,开目闭目同。莫趋碧霄路,容飞不容步。暗室未可居,碧霄未可趋”,以暗室比喻黑暗时世,以碧霄比喻仕宦之路,连用“莫”字排比,句意两层重复,强调了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险恶。《不欺》“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连用三个比兴,加两组排比句,说出结交须付出诚心、有始有终的道理。《寄丘儒》“地近轻数见,地远重一面。一面如何重,重甚珍宝片”,通过排比“地近”“地远”以及“一面”的顶针,突出丘儒与自己的一次见面重于珍宝。《送沈秀才下第》“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采用一三、二四相同的句式分两层排比,以弦乐和锥刺分别比喻世人喜谗言而恶直言的普遍现象。《送陈商》“古道长荆棘,新歧路交横。君于荒榛中,寻得古辙行”,句式字面虽然没有重复,但利用“道”“路”“辙”三个词为同义词以及“荆棘”和“荒榛”意同的特点,形成首二句的排比对照和次二句的递进重复,赞美陈商在荆棘中寻得古车辙前行,也就是比喻其不畏世路坎坷,坚持古道。由于排比句突出了比兴意象的对照性,各诗都能道出一些世情常理,有的甚至具有劝诫意味,类似格谚。以上句式结构及其与比兴的结合,是孟郊五古诗最明显的特点。孟郊喜用古谣谚体式和排比、顶针、对照句式,这种作法可追溯到早期五言诗依靠排比、对照、顶针句式形成节奏感的汉代以及魏晋以来五古咏怀组诗以比兴为主的创作传统。但他在效仿汉魏古调的同时,又有意强化了诗中关键词的对照,使所有这些句式形成铿锵的节奏感,以突出他所要表达的是非、美丑、正邪、曲直之间的极端对比。贾岛准确地把握了孟郊五古的这一特点,而且学得很像。所以吴乔说:“贾岛之《客喜》、《寄远》、《古意》与东野一辙。”这三首固然是典型的孟郊体,但是如前所论,贾岛其实把孟郊这种体式的特点用到了多首作品中。其次,贾岛五古中的不少奇思怪想,也显然受到了孟郊思路的影响。其中较多的一类是利用比喻,将抽象的感觉或理念具象化。这本是孟郊的常见思路,贾岛这类想象也不少,如《古意》中“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两句,将百年时光比喻成不停转动的一双轮毂,而且还带出“碌碌”的声响,又使人联想到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寄远》中“别肠多郁纡,岂能肥肌肤”两句,以反问语气说离肠中郁结的愁思岂能使肌肤丰腴,这就使抽象的郁纡变成了能使人消瘦的肠中痞块。又如“欲驻迫逃衰,岂殊辞绠缚”,以无法解脱绳缚比喻无法驻年避免衰老,使无法留住光阴的理念变成具体的动作,联想的理路和用词的晦涩也与孟郊无异。《戏赠友人》是颇受好评的一首名作:“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将抽象的心源比作一口井,诗思就是井里可以不断汲引的清泉,所以笔砚是汲水的辘轳,吟咏便是汲水的井绳。这就将苦吟的创作活动形容得十分生动形象,比喻也很精妙。孟郊《出东门》“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道路如抽蚕,宛转羁肠繁”,比喻道路如羁旅之愁肠宛转,羁肠又如蚕丝般被抽成诗思,他的千首大雅之诗,都是在这样的道路上用羁肠里抽出的诗思编织而成。也是将一生的创作具象化,思路近似,只是喻象不同而已。还有一类思路是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非现实的幻想,以夸张某种感受。孟郊善于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择取新鲜的比兴意象,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推演出非现实的想象,即使夸张到极致,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贾岛对于孟郊这类构思的原理显然有独到的领悟。例如其《游仙》:“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辉。天中鹤路直,天尽鹤一息。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若人无仙骨,芝术无烦食。”将游仙的过程写得好像借了别人的鹤骑着去旅游,到日月边上兜一圈,还能在银河里掬水洗把脸,飞到天尽头以后归来,自己也长出了羽翼。想象虽怪,却使非现实的幻想有了现实的生活趣味。诗中的声口也和孟郊相似。《客喜》诗的结尾“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形容自己客居思乡的凄苦,将愁白了鬓发和穿破了征衣这两个生活细节联系起来,竟想到鬓边的白发织不成寒衣,匪夷所思。但其中的逻辑是丝可织帛,白发如丝又是常见比喻,联想并不复杂。这就像孟郊的“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也是利用“思”“丝”的谐音以及丝可织网的生活逻辑,使柳丝直接编织别愁,比喻愁网笼罩的离别氛围。再如贾岛的《双鱼谣》:“天河堕双鲂,飞我庭中央,掌握尺余雪,劈开肠有璜。见令馋舌短,烹遶邻舍香。一得古诗字,与玉含异藏。”题下有注:“时韩职方书中以孟常州简诗见示。”古人称书信为“鱼书”,或“双鱼”,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贾岛这首诗将书信坐实为从天河飞来落在庭中的双鱼,已是奇想。然后就古乐府所说“烹鲤鱼”再加发挥,将韩愈的信比作鱼肚子里的玉璜,将书信内容的品味比作烹鱼发出的香味。天河既称“河”,自会有飞鱼堕下;书信既称“双鱼”,烹煮后必然香飘四邻,这两点奇想都合乎生活逻辑。此外,《玩月》中“月乃不上杉,上杉难相参。眙愕子细视,睛瞳桂枝劖。目常有热疾,久视无烦炎”六句,写傍晚倚着杉树等待观赏尚未升到中天的月亮,待睁大眼睛仔细观看时,眼瞳却被月中的桂枝砭刺。“劖”字段玉裁注:“砭刺也。”此处利用光线强烈可以刺眼的生活逻辑,夸张月光之清亮刺目可除目中烦热之炎症。孟郊《秋怀》其五中“病骨可剸物”也是将骨瘦如削的喻意夸大,使病人瘦削的视觉印象转换成病骨可以割物的锋利之感。二者都是合乎逻辑的想象,只是贾岛对喻象本身的性状更加夸张。这类奇思或即韩、孟所称之“大胆”“怪变”,但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
▲释“劖”,《说文解字注》书影, 经韵楼刻本
贾岛虽深受孟郊思路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独创。他往往将性质、体量、状态不同甚至相差悬殊的意象出人意料地组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将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理念直接搭配,给人不相伦类之感,因而其表达方式往往比孟郊显得生硬突兀,孟郊称其“峭病”,或即指此类过于峭直的思路。大小、广狭悬殊的例子,如《寄孟协律》“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歧。挥泪洒暮天,滴着桂树枝”,说自己不作歧路之泣,只为吊古而泣,而洒向暮天的泪水,却滴着了桂树枝。后两句转得突然,因“桂林之一枝”无论是作为博取功名的抽象名词还是具体的一根树枝,与无边暮天同为承接泪水的对象,都显得不伦不类,诗人想以此表达自己无缘功名、只能向天洒泪的忧伤,未免怪异。《寄刘栖楚》“当窗一重树,上有万里云。离披不相顾,仿佛类人群”,与此类似。窗前的一重树和天上的云本来就是不相干的两种景物,距离遥远,不存在类比的逻辑关系,诗人却认为它们“类人群”,因为云看来暂时在树的上空,飘离之后便相隔万里,在“离披”这一点上似乎相类。《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表现写成新文后急于见张籍、韩愈求教的心情,恨手里没有能飞的竹杖,将一步看成万里之遥,满天云雪也都像压在自己头上,也是意象大小悬殊的夸张。类似的诗例还有“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将前人“无置锥之地”的常见说法变成一个具体的锥子,插在茫茫九州之中,突出自己的渺小。“此心镇悬悬,天象因回转”,因惦记对方,觉得天象都随着自己回转,则又过份夸大了常年不忘的友情。性状不相伦类的例子如《和刘涵》:“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市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古风本指淳朴之风,是一个抽象的理念,此诗则将它当作春风、秋风一类能流动的风,回旋在“闭扉”的一亩荒居之内,从而使日午的“市井”和所梦的“南山”也明确地表现了世俗与隐居相对立的抽象意味。《延寿里精舍寓居》描写自己在长安栖居的一所荒宅,其中“耳目乃鄽井,肺肝即岩峰”两句,从字面看,以人的耳目比喻市井,以肺肝比喻岩峰,性状也差得太远,但这里不仅是以人的器官位置与精舍的所在相比较,又双关了耳目不离鄽井,心仍在岩峰之间的意思,自有其理路。《寄山中王参》:“远寄一纸书,数字论白发。”字和白发无法在性状上相比,但诗人却从数量加以类比,请对方根据信中之字数想象自己白发的根数,以印证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前所未见的奇想。由贾岛以上独创可以看出,他在把握了孟郊奇思的原理之后,又企图据此发挥,进一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路和比兴喻象。其主要理路是将不相伦类的意象组合起来,使看似无理的句意中包含更多的含义,虽然有其创新性,但从根本上来看,没有脱离孟郊比兴的联想思路的轨迹。因为这些意象的组合无论性状、体量怎样悬殊,彼此之间仍然需要某种可以类比的逻辑关联,这就难以超出孟郊思理的影响。孟郊和贾岛的各种比兴,都是围绕着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展开,喻象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手拈来。孟郊虽然有意为自己塑造出一个“诗囚”的自我形象,也确实有一些类似“寒虫号”的酸苦呻吟,但他对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有深刻的思考,能以极大的气魄提出“补元化”这一全新理念,诗中自有“胚胎造化”的宽广视野,这与他“跼天蹐地”的一面看似矛盾,其实都根源于他将元化之道和圣贤之心合一的哲理认识,并在以天道比拟人事的创作思路中得到统一。因而其比兴思路开阔多变,能对“造化”深挖探底,开辟出雄森奇险的新境界。而贾岛缺乏孟郊那种“胚胎造化”的理念和创作自觉,做不到孟郊所期望的“万有随手奔”。所以他在古诗的比兴取象和思考路向上,变化远比孟郊少。他的创意主要集中在探寻出人意表的喻象及其类比关系,像烹鱼书、织白发、汲诗思这些比兴意象固然可称妙想,但在相对狭窄的生活面和视野中,要想经常发现新奇而又合乎逻辑的类比关系实非易事,因而其思路必然单一,甚至失于生涩乖异。而有“峭病”的思路在一般要求句意浑朴的古诗中很难有拓展的空间。这就导致贾岛的古诗创作在孟郊面前,只能止步于“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的阶段。这很可能是贾岛后来的创作转向以五律为主的内在原因。三、贾岛五律思路的“入僻”及其与五古的联系
前人称贾岛诗“冷格”“入僻”,主要是就其五律诗境而言的,“僻”包含幽僻、冷僻、清僻等多重含义,都可形容贾岛的诗风。因一般认为贾岛的五律所表现的大多是山林荒居清冷澹静的景色,抒发的也都是幽冷寂寥的心情。但是这种僻境的形成,与他追求奇僻的思路也有关系,他在眼前景中搜求的意象,固然有一些出自前人较少注意的偏僻角落,但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景物。只是因这些意象的组合和类比关系往往为前人所罕见,因而给人以奇僻的印象。从这一点来说,贾岛在五律中的思路与其五古仍有内在的联系。关于贾岛喜好僻境的心理原因,闻一多有精彩的阐发,他认为贾岛“形貌上虽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所以一切属于人生背面的、消极的、与常情背道而驰的趣味,都可溯源到早年在禅房中的教育背景”。再加上“他目前那个时代——一个走上了末路的荒凉、寂寞、空虚,一切罩在一层铅灰色调中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与他早年记忆中的情调是调和、甚至一致的”。他不认为贾岛“爱静,爱瘦,爱冷”,是因为好奇。“他只觉得它们臭味相投罢了。更说不上好奇。他实在因为那些东西太不奇,太平易近人,才觉得它们‘可人’,而喜欢常常注视它们。”闻先生从贾岛早年作为释子的教育背景及其所处时代的末世情调两方面,解释了贾诗“冷格”“入僻”的心理因素,并认为其五律之奇,奇在他关注的是别人没有充分发掘,而在贾岛看来则是极为平常的事物。
确实,贾岛五律中的意象,在前人的山林、游览以及各种写景的诗里几乎都可以找到先例,只是在贾岛诗里尤为集中。尤其是冬天的枯淡荒凉,深夜的阒静寂寥,僻居的深幽清冷,诗人不但专爱描写这类景色,而且通过细致的观察,从各种视角发掘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中的幽微清僻之感。因此贾岛五律的“入僻”,首先是由于意象选择角度的冷僻。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称引的贾岛诗中较为典型的僻境大多不是释子习常惯处的古寺坏塔、山林禅房,而都是世俗生活的各种常见环境。如“集蝉苔树僻,留客雨堂空”,想象皇甫主簿休官后,原来留客的雨堂人去室空,只剩下蝉声聚集在长满青苔的树间,这就以幽僻的取景突出了县衙的寂寞。“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在长江县的廨署,他注意的是日落归去的小吏封存钥匙后,只有游蛇钻进古桐树洞的细节,可见此地的衙门是何等冷清。“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则是借边郡大雪埋路、林风透衣的荒僻景色烘托出一个两袖清风的县令在任满后从容游历灵州的形象。“湿苔粘树癭,瀑布溅房庵”,“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写的是诗人在长安的居所,周边却只见树癭上粘着的苔藓,被瀑布溅湿的房庵,以及枯树中飞出的萤火虫,躲进破阶的蟋蟀,居处的僻狭冷落不难想象。同样,在乐游原西的李甘居处,他看到的不是门对曲江的胜景,而是“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稍为僻远的是友人胡遇的新居:“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此地可见野火,树上还带着乌鸦窝,则居处周边都是荒地杂草自可想见。至于黄昏时路过“边烽”刚平息不久的山村,本来就“少四邻”的“山家”人烟寂寥,只见“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恐怖景象,也就不奇怪了。从以上的意象选择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冷僻之景或为冷落无人的官舎;或为落魄友人的白屋;或为穷愁诗人的僻居,这些描写如果集中在一起看,便综合成贾岛与他的交游们日常的生存环境。这类僻境是本应有烟火气的长安,或是公务来往的县衙。然而在贾岛笔下,几乎与山居荒村大同小异,可见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世间相。而生活在这个荒僻角落中的诗人,就像一只时时在“黄雀并鸢鸟”的迫害下“酸吟”的病蝉,病蝉的形象也是为他在五古中自况的古道君子再次写照。同是为世俗所忌的困厄处境,在孟郊诗里往往表现为天地的狭窄感和君子不为世容的局促感,在贾岛的诗里则表现为茫茫九州内无处立足的幽独孤僻感,所以他把孟郊笔下刀剑林立的世道变成了荒寒幽寂的尘世一隅。其次,“僻”字还有罕见、偏离常法等意思,前人论贾岛五律的“入僻”“奇僻”,也常指其思路、句法的不寻常乃至僻涩。这主要表现在他以独特的构句处理景物组合关系的若干方式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是以常见语序组合性状不相伦类的意象,如“磬过沟水尽,月入草堂秋”,本是回忆无可上人所居“僻寺”的环境,但上句用“过”和“尽”字写出磬声传过沟水便渐渐消失的过程,下句用“入”字强调月亮进入草堂之秋的动态,便突出了草堂被沟水阻隔、被秋色填满的与世隔绝之感。月为实体,秋为季节,以动词“入”字将二者组合,性状不相伦类,却颇有新意。“汀鹭潮冲起,舟窗月过虚。吴山侵越众,隋柳入唐疏”,前两句写汀上白鹭因潮冲而惊起,舟中之窗因月过而见其虚明,捕捉了两个转瞬即逝的动态写出吴中夜泊的意趣,可见出其取象之僻。后两句以“侵”字写吴越两地山脉相连,仿佛是吴山侵入了越地;以“入”字写隋堤上柳树仿佛是因进入唐代才变疏,前句吴越为地理概念,后句隋唐为朝代概念,诗人以两个及物动词分别将二者组合成“侵入”的关系,则是动词和名词不相伦类的组合。像这样使用“侵”字的例子,还有“地侵山影扫”,本意是扫地侵山影,读来却像是扫去侵地的山影,这就使虚体的影与实体的“地”因“侵”的组合而成为“无中造有”之境。“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写诗人旅宿泥阳馆所见夕景,纪昀认为上句“恐是白鹭,然白露不通,白鹭亦不佳”,其实此句本意为夕阳西下,白露飘洒,但用“飘”字将夕阳和白露组合,便像是说夕阳飘下了白露。加之下句写树影移过青苔,仿佛是“扫”地一般,根据两句对仗的句法基本相同的常理,夕阳也很容易被误解成是“飘”的主语,所以纪昀觉得不可解。“阳”字《文苑英华》作“阴”,便较易理解。像这样因思路“入僻”而导致句意难解的例子,虽然构句语序正常,但往往因为故意使用某些动词使前后名词形成性状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新奇的效果,但也难免有不通之虞。
贾岛五律造成奇僻的另一种方式是改变五言句正常的语词组合次序,形成罕见的句式结构,使意象连接的逻辑关系难以理解。最特异的是将句中加修饰语的主要意象置于句末,修饰语则由词组构成,使节奏为二二一的五言句式形成复杂含糊的语法关系。如“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猿枫”和“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许学夷认为“最为奇僻,皆前人所未有者”。前两句的句法结构是将单字主语放在最后,前四字均修饰主语,而且上句作为修饰语的“芽新抽雪”包含两个词组,还分两层颠倒,意为刚从雪中抽出新芽的茶。下句“枝重集猿”也分两层,意为因聚集猿猴而枝头变重的枫树。像这样复杂的构句在前人五律中确实极为罕见,但其实将前后词组颠倒过来,改成“抽雪茗芽新,集猿枫枝重”,就成为正常语序了。“露寒”两句的结构粗看与此类似,但语序模棱两可,既可将“露寒鸠宿”和“鸿过月圆”视为分别以两个词组修饰“竹”和“钟”,意为寒露中栖宿着斑鸠的竹丛,鸿雁飞过圆月时响起的钟声;也可以将“竹”和“钟”视为状语,意为斑鸠栖宿在竹丛里感到了夜露的寒意,鸿雁在钟声中飞过了圆月。这两句如与他的“羽族栖烟竹,寒流带月钟”相比较,就容易理解其构句的差别,虽然“带月钟”三字兼顾水中月影和钟声,与“月圆钟”尚有不同,但“羽族”和“寒流”只是两个双音名词,“烟竹”“月钟”也可视为带修饰语的双音名词,作为“栖”和“带”的宾语,语法关系比较简单清楚。而“露寒”“鸠宿”“鸿过”“月圆”则是四个主谓结构的词组,因此“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两句结构的复杂也造成了其意象组合关系的费解。他的名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构句与以上数例相似,但又有变化:“独行潭底”和“数息树边”分别修饰“影”“身”,意为无可上人离开草堂寺后,只能回想他昔日映入潭底和倚树休息的孤独身影了。但也可以将“独行”和“潭底影”,“数息”和“树边身”分别视为动宾关系,理解为贾岛独自流连于上人昔日游息过的潭边树旁,这样包含两重意思,更能表达人去寺空的寂寞之感。贾岛在这两句下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当指其用这种特殊句法体现其曲折构思的努力。而“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的构句与此几乎相同,效果却大相径庭,诗人原意为柏岩和尚灭度,只留下他行道时的写真,而他昔日修禅的真身已经焚化。由于“坐禅身”是以静坐修禅的动作修饰“身”字,成为“焚却”的直接宾语后,不免造成错觉,所以欧阳修说“时谓烧杀活和尚,此尤可笑也”。以上四例从字面上看句法结构类似,各句末字都是带二字以上修饰语的主要意象,由于修饰语都由一个或两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词组构成,全句固然因为句意的浓缩而增加了表意的容量,但也容易形成模棱两可的语序和句法,甚至出现像“焚却坐禅身”这样前后意象搭配失当的现象。也有的句子结构看似常见,但因状语置于动词之后与宾语不易区分,导致意象组合造成错觉,如“边日沉残角,河关截夜城”,上句本意为边地的落日在号角的余音中下沉,但字面上变成“边日”使“残角”下沉;下句本意为河防要塞横亘在暗夜城楼之下,诗人为突出河关与夜城的前后层次感,用“截”字造成前者截断后者的错觉。“残角”和“夜城”应是状语,字面上却变成宾语。又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上句中“月”本来是表示月下垂钓的状语,在句中却像是“钓”的宾语;下句中“风”也是表示风中野烧的状语,但在句中却成了“火烧”的对象。“钓月”固然富有诗意,“烧风”却不知所云。像这样过于浓缩的构句还可举出“野水吟秋断,空山影暮斜”,也是被许学夷称为奇僻的例子。从下句结构看,上句“吟”应作胡遇生前的吟咏来理解,在句中是主语,而“秋”字后置,又疑似“吟”的宾语,句法难解,所以《文苑英华》这两句作“野水秋吟断,空山暮影斜”,令“秋吟”“暮影”成为主语。然而贾岛的本意很可能还是以“野水”“空山”作为地点状语,“秋”“暮”作为时间状语,上句写眼前的野水令人想到胡遇的吟声已在秋天中断;下句写祭吊者独对空山,身影在日暮时变斜,既突出凝立的时间之久,又使水声与吟声有所照应,从而增加更多的联想。
▲贾岛诗,《文苑英华》书影(明刻本)
以上几种五律构句方式其实也体现了贾岛在意象组合方面刻意求新的思路,尤其是看似不相伦类不合逻辑的意象组合,与他早年的五古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因为五律的构句与古诗不同,五个字之内的语序可以不按正常语法逻辑安排,字词搭配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就给了他以罕见句法处理意象组合的更多空间。但词语组合离常法过远,也容易造成僻涩之病,所以许学夷又说贾岛“句多奇僻,即变体不可为法”。可见贾岛思路从五古的求奇到五律的入僻,从创作原理来看,都与他打破意象组合和构句常见规律的意图有关。五古因其句意相生相续、不能随便改变语序的规则,决定了不相伦类的意象组合往往会产生不合逻辑的怪异之感;而五律对意象组合和构句语序的大胆变化,则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不仅能体现贾岛“特予事物理态毫忽体认”的敏锐,而且能以紧凑多变的结构突显和强化正常语序所难以表达的复杂感受。或许贾岛正是发现了五古和五律的这种差异,才由五古转向,选择了更适合于拓展其独特思路的五律。此外还应指出的是,虽然贾岛五律的许多构句不免僻涩,但也有不少句调顺畅如五古,如《易州过郝逸人居》全首句意的连贯在唐人五律中极为罕见:“每逢词翰客,邀我共寻君。果见闲居赋,未曾流俗闻。也知邻市井,宛似出嚣氛。却笑巢由辈,何须隐白云。”像这样密集使用虚字句头勾连上下句的写法,就是在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中都不常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贾岛还善于在流畅的句调中以不同词类属对。《文镜秘府论》在《北卷·论对属》中指出:“故援笔措辞,必先知对,比物各从其类,拟人必于其伦。”“苟失其类,文即不安。”因而对偶应“指类而求”,是南朝到中唐人的共识。贾岛却有不少律对不遵此规,这也与他早年的五古创作习惯有关。像“树林幽鸟恋,世界此心疏”,“鹤似君无事,风吹雨遍山”,“还如旧山夜,卧听瀑布时”,“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对句词义均非同类。还有不少诗首四句连成一串,如“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相逐升堂者,几为埋骨人”,“二千余里路,一半是波涛。未晓着衣起,出城逢日高”,“东游谁见待,尽室寄长安。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等等,颔联之句意只求与首联相因相续,虽然流畅,却都突破了对属“并须以类对之”的一般规则,相比“假对”“异类对”的非类相对,词性事义之间的差别更大。这其实也是意象组合不相伦类的思路在律对中的一种表现,与其以古行律的句法倒是相得益彰,从中不难见出五古的某些影响。
▲陆俨少《江畔独行》,据贾岛《送无可上人》诗意所绘
总而言之,贾岛五古从学习孟郊入手,把握了孟诗体式的特点和常见的思路,同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善于将性状、体量相差悬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追求出人意料的效果。但这种生峭怪异的思路在要求顺序构句的古诗中难有拓展的余地,在容许不按正常语法逻辑构句的五律中却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在他所熟悉的荒寂澹冷的环境中,通过对事理物态的细致观察,借助构句方式的变化和意象不相伦类的组合,能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生存处境和世间相的独特感悟,这就导致其五律形成了清绝幽僻的特色。因此贾岛五古和五律诗风的不同,也与其由奇入僻的理路在两种诗体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有关。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慕华